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康熙用人之道-信任專業

康熙用人之道-信任專業
康熙皇帝能文善武,在武功上尤其戰功輝煌。他定「三藩」、 擊沙俄,他甚至親自帶兵攻打準噶爾;可以說康熙自已就是一個領軍作戰的高手。 
但是他在平定台灣的問題上,卻對軍事戰略卻完全不置一詞,充分展露他信任專業的一面。 
台灣原為中國領土,明朝末年中國動亂荷蘭人趁機佔領台灣。清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任內,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攻克台灣,以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鄭成功病逝後,他的兒子鄭經接掌統領台灣的大權後採取更強硬的政治態度,堅持台灣非滿清的版土,主張台灣必須獨立,在「版土之外另闢乾坤」。 
鄭經一再拒絕康熙皇帝的招撫,滿清皇朝與他和談多達九次但均無結論。於是康熙決定發動戰爭奪回台灣。施琅則是康熙授予專征大權的主將。 


康熙日後談到這段長達一年等待施琅出征期間的心情說,自他帶兵以來任何山川地勢險阻,均能依照地形山勢果斷決定戰略與軍隊行止。至於針對進攻台灣,他始終未表態,主要原因是,「海上風濤不測,」因此他從不強令軍隊出征。 
也就是說,康熙雖是陸上帶兵打仗的專家,但面對完全外行的海上作戰寧願信任專家而不輕率表態。 
施琅取台灣一役,再次彰顯康熙沈著冷靜、不躁動,而且大膽信任下屬的特質。 

主管不一定要在任何領域都是專家,他也不可能是任何領域的專家,因為每一個人的才智都是有限的。但是身為主管卻要有用專家的能力。以康熙選任施琅攻打台灣為例,康熙自已不是海戰的專家,但卻有識人之明、有能力挑選施琅,進而對他百分之百的信任。這是康熙成功的地方。 
康熙用施琅成功奪回台灣,他的識人之明及用人之能,就像歷史上三國時代的劉備一樣;運籌帷幄劉備不如諸葛亮,領軍打仗劉備又不如關羽,而劉備卻能成為三國鼎立中舉足輕重的一號人物,真正的原因不是劉備的文韜武略比別人強,而是他有本事網羅一群出類拔粹的專家為他效命。 

領導人除了不必是所有領域的專家之外,他更不應該把自已當成專家去領導專家。尤其現代社會各種專精的知識充斥,領導者的功能不是解答各種知識,而是善用專家。領導必要體認到的是,一個企業要成功必須仰賴團体的力量,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過一個諸葛亮」,更何況是像康熙一樣,領導的是一個上千萬人的國家,信任專家並且任用專家,就成為一個領導者不得不然的做法。 

除了要有任用專家的本事和器度之外,康熙在這則故事中另一項值得現代領導人借鏡的地方是,在特定議題不表態的智慧。領導不但要多聽少說,更要懂得誏部屬毫無恐懼的將內心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在未廣納所有意見之前,主管就將自已的意見全盤托出,很可能部屬礙於主管的意見就不會暢所欲言了,此時領導人不但失去獲得建言的机會,企業也將淪為一言堂。 
好的領導人不一要光芒四射事事皆懂,或者像者老虎獅子一樣兇猛和有霸氣。現代企業中有許多的成功領導人都是沒有霸氣卻仍然得到員工高度支持,而且成功開創事業版圖,例如宏碁電腦的老闆施振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往往一個好的領導人他是外圓內方,光芒不外露,多聽少說,才得以發揮領導統御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